天气晴朗,草木繁茂。
清明时,斗指丁。太阳黄经为15°。此时气候清爽温暖,草木始发新枝芽,万物开始生长,农民忙于春耕春种。从前,在清明节这一天,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,还到郊外踏青,祭扫坟墓,这是古老的习俗。
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,含有天气晴朗、草木繁茂的意思。清明这天,民间有踏青、寒食、扫墓等习俗。常言道: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。”时至清明,盆地气候温暖,春意正浓。但在清明前后,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,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℃,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,所以水稻播种、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。在川西高原,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,抵抗力弱,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,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。但是就四川而言,情况并非如此。特别是盆地西部,常处于春旱时段,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,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;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,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,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。此外,4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,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。
桐始华:白桐花开放。
田鼠化为鴽:喜阴的田鼠不见了。
虹始见: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。
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。此时,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,清明不仅是重要的农事时节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扫祖先、踏青游玩的日子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一时节的情景,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怀与对故人的追思。
详情:清明气候特点及农事安排
清明有哪些习俗?清明,标志着春天的真正到来。除了气候变化,清明节气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重要的传统意义。各地的习俗丰富多彩,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清明节气习俗。